摘要:豪彩平台app下载安装手机版【www.wearedeliberate.com】它所蕴含的游戏都是来自世界的各地的,同样大家也可以查找来找到简单的注册之后便可以直接加入游戏,为每一位游戏爱好者节约大量的时间。
中新网广西来宾11月28日电 题:“90后”壮族“织郎”玩转非遗 “名锦”焕发时尚光彩
夜幕下,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土司老街传来机杼声,“90后”壮族男子兰培文正坐在传统竹笼机前织锦。随着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反复纵线牵引,锦面上呈现出清新的粉红色花纹。
11月23日,广西来宾市忻城县,“90后”壮族男子兰培文正坐在传统竹笼机前织锦。俞靖 摄
“传统壮锦用色复杂、艳丽,为了迎合当下的审美,我将五彩斑斓的丝线替换成相同色系,挑花则选择简洁的几何图案。”兰培文说。
壮锦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忻城壮锦已有上千年历史,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兰培文的姑奶奶是忻城远近闻名的绣娘,耳濡目染下,他便爱上了壮锦。然而兰培文家族里的年轻女性都没人愿意学习织锦,家传的技艺面临失传。
2015年初,22岁的兰培文放弃了医疗器械销售工作,毅然从广东回到家乡,决心将壮锦工艺传承发扬下去。“男耕女织,是传统中国社会常见的家庭分工。但是四大名锦传承人中的佼佼者不乏男性,这给了我很大信心。”
兰培文告诉记者,壮锦织法之妙,妙在通经断纬。棉线为经,丝线为纬,原色与五彩交织,一经一纬间,图案跃然布上。织壮锦需牵经、串综、穿筘、编花本、织锦五道工序。织锦者必须手巧细心,稍不留神,织错一根纱线,就得从头开始。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作品。俞靖摄
“入行”不久,兰培文注意到织娘们过去所织的壮锦虽然美丽,但多用于老三件,即床单、背带、被面。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需要这样的物品。“要将壮锦技艺传承下去,必须让人们喜欢壮锦产品,用上壮锦产品。”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俞靖摄
于是,兰培文将壮锦传统技艺进行大胆创新,对壮锦的厚度、颜色、图案、材质都做了改变,将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壮锦相结合,让千年壮锦焕发出新的魅力。
在忻城县壮锦技艺传承发展基地里,融入了壮锦元素的围巾、笔记本、摇扇、包包、台灯、手机绳、高跟鞋等产品琳琅满目。身着壮锦服饰的芭比娃娃系列产品引人注目。“这款壮锦娃娃很受年轻人喜爱,每个能卖五六百元人民币。在上海展出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兰培文说。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壮锦娃娃”。俞靖 摄
2020年,他和表哥梁恒源共同创作的织造作品《忻城贡锦》,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2021年,兰培文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兰培文坦言,由于他并非美术专业出身,在传承壮锦织锦技艺过程中曾遇到困难。“刚开始配色全凭自己的感觉,很容易搭配出不好看的颜色。”于是,兰培文向老师求教,并参加各类非遗技艺培训、展览,与同行交流经验,同时听取专家的意见。“2019年,我到泰国参加展览,带过去的壮锦产品受到人们的青睐。我们还聊了壮锦和泰锦的发展情况。”兰培文说。
11月23日,兰培文展示融入壮锦的高跟鞋。俞靖 摄

在兰培文和其表哥梁恒源的共同努力下,忻城壮锦销往东盟和欧美。忻城县在忻城莫土司衙署大夫第旧址,打造了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兰培文表兄弟俩扛起壮锦织锦技艺的传承大旗,培养当地织娘和绣娘。
“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清朝时,忻城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描述了壮锦在忻城发展鼎盛时的场景。兰培文说,他的愿望是能培养更多织娘,让这一盛景重现。(完)
中新网北京11月28日电 首届西藏历史文化论坛暨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学术研讨会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
论坛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主办,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西藏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课题组全体成员近60人,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主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讨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宗荣、总干事郑堆、副总干事李德成出席论坛。
本次论坛是历史研究所进一步推动“横向破圈、纵向贯通”而创建的学术交流平台。首届论坛以藏研中心总干事郑堆研究员主持的、历史研究所主要承担的“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课题为主题,由论坛开幕式、大会报告和论坛闭幕式三部分组成。开幕式、闭幕式由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班玛更珠主持。
郑堆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梳理西藏早期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西藏早期文明的本质特征和丰富内涵,阐述西藏早期文明与周边地区特别是祖国内地的联系,论证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他指出,中华民族内部自古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既创造了西藏的早期文明,也是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的中华文化得以形成、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揭示和阐述这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西藏早期历史文化的认知,加大文物保护和资料挖掘力度,对培养专业人才,推进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三场大会报告中,与会学者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中的重点议题如西藏高原古环境和古人类迁徙、青藏高原考古新发现、西藏地方早期部族间的互动与交流、早期西藏的历史与文化等内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交流研讨。
李德成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旨在进一步增强对外学术联系,扩大朋友圈,助力藏研中心履行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职能。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西藏早期文明史研究这一主题,共发表19份报告,既有理论探讨,也有考古发掘个案、文献新发现,成果丰硕。本届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提高学界和社会各界对西藏早期文明的关注。(完) 【编辑:房家梁】